读书会感悟|在经典与现实之间: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智慧

时间:2025-10-22作者:陈俊杰审核人:浏览:13设置

翻开纸页泛黄的原典,仿佛推开一扇通往思想火山的大门——炽热的真理岩浆在字里行间奔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灵魂的震颤。参加学院“回归经典”读书会以来,我跟随马克思的足迹,从自然哲学的星空踏入政治哲学的尘世,又在早期报刊文章的墨香里捕捉到阶级理论的萌芽,深刻体悟到:唯有回归经典,才能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唯有反复咀嚼原著,才能获取“改变世界”的精神伟力。

一、在自然与政治的转换中:发现“改变世界”的哲学自觉《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让我第一次看清马克思的“起点”——他既肯定自然科学对客观世界的实证照亮,又拒绝把世界简化为机械原子;在“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张力里,他保留人的能动空间。这种对“主观向度”的守护,为日后突破唯心主义埋下伏笔。而当《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犀利文字跃入眼帘,马克思已决然转身,把哲学目光投向现实政治:自由不是抽象玄思,而是人民能否不受钳制地呼吸。从自然到政治的“一跃”,让我深切感受到哲学家的“实践转向”——解释世界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改变世界。

二、在阶级分析的锋芒中:读懂“立场”与“方法”的合一《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里,青年马克思用林木盗窃法解剖议会发言,发现贵族、城市地产主异口同声反对出版自由——“自由”一旦威胁既得利益,便立即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读书会,使我意识到,尽管此时马克思尚未提出系统的阶级理论,但“不同阶层出于不同利益而立场迥异”的洞见,已闪耀历史唯物主义的微光。这束光照亮了我对今日社会热点的观察:看似中立的公共议题背后,往往潜藏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学会从“物质利益”切入,才能穿透话语迷雾,找到理解世界的钥匙。

三、在自我批判的脉络中:体悟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从《神圣家族》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清算,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扬弃,再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体系哲学”的告别,马克思一路解剖自我、超越自我。读书会让我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批判”与“自我批判”——它拒绝固化为教条,始终随实践发展而更新。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解剖刀,剖析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平台资本与算法权力,让经典在21世纪继续说话。

四、在中国化时代化篇章中:感受“真理和实践”的磅礴伟力翻开《毛泽东选集》,其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以精准笔触回答“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田野调查呈现“组织起来”的革命伟力。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同中国乡村实际结合,让我深刻体会到:经典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且是指引民族复兴的火炬。今天,我们学习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同样需要“到农民中去”“到社区里去”,让理论在泥土中生根、在人民中结果。

五、在学术与人生的坐标中:汲取“真理光芒”与“价值担当”读书会不仅训练我“如何读”——逐段批注、撰写摘要、逻辑重构,更教会我“为何读”——在字里行间寻找“改变世界”的使命感。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把个人命运与无产阶级解放紧紧相连;毛泽东扎根山村,用脚步丈量中国革命的厚度。经典告诉我:真正的学术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游戏,而是滚烫的价值追求;真正的人生不是精致的利己计算,而是“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崇高选择。

六、让经典照亮青春征程“回归经典”不是回到故纸堆,而是回到思想的高原,俯瞰历史、眺望未来。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革命重塑劳动形态,全球化逆流冲击价值认同,人工智能挑战人的主体性……越是风云变幻,越需要青年学子从经典中汲取辩证思维与批判精神,在复杂局面中保持定力,在众声喧哗中辨清方向。我愿把读书会点燃的真理火种珍藏于心,让它照亮科研的案头,也照亮脚下的土地。无论未来走向学术殿堂,还是投身基层一线,我都将以经典为镜,以人民为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正如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写下的豪迈诗句:“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让经典的光芒,照进青春的中国;让青春的我们,把经典的力量传递给更广阔的世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