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青春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宣讲活动

发布者:马志强发布时间:2025-10-06浏览次数:15

9 月 25 日,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红色行・踏上传承路” 暑期大学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团走进亚心校区,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宣讲活动。

此次宣讲以暑期深入北疆红色场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践成果为核心,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新疆地区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引导大学生在边疆建设的时代征程中坚定信念、勇担使命。

多维宣讲:让北疆红色历史可感可及

宣讲团以“理论阐释 + 场馆故事 + 情景再现”的创新形式,构建起立体式北疆红色教育课堂。

在“兵团精神铸魂”篇章,实践团成员结合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调研经历,讲述了老军垦们“戈壁拓荒建家园”的壮阔史诗 —— 展柜中那把用炮弹壳改制的大号坎土曼,见证了战士们 “放下枪杆拿锄头” 的转型历程;而一件缀满 296 块补丁的军大衣,更是将“两年一发衣物仍省出资金建工业”的奉献故事娓娓道来。通过这些实物照片,生动诠释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内核。

“热血戍边记忆”板块聚焦北疆边防地标,宣讲团成员结合在魏德友戍边陈列馆的探访经历,展示了这位“七一勋章”获得者巡边 “四件宝”—— 望远镜、收音机、军用壶和牧羊鞭,讲述魏德友60年行走20余万公里边境线、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的坚守故事。当讲到他放弃北京工作机会,主动选择“最偏远艰苦连队”,在萨尔布拉克草原写下“我要扎根边疆一辈子”的入党誓言时,现场响起阵阵掌声。在小白杨哨所展区,以哨所旁茁壮成长的白杨树为线索,还原了战士们“用青春护界碑,以生命守边疆”的戍边日常,让学生们读懂“一棵树见证一片忠诚”的深刻内涵。

在“奋斗者足迹”篇章中,可可托海的红色故事令人动容。宣讲团成员结合在可可托海阿依果孜矿洞与可可托海水电站的调研经历,讲述了“功勋矿”与“地下丰碑”的传奇 —— 在零下30摄氏度的矿洞中,矿工们仅凭人力开采“两弹一星”所需的稀有金属,手上的老茧与矿灯的微光成为最深的印记;而水电站建设者们在无大型机械的情况下,用钢钎铁锤凿出百米地下厂房,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 的可可托海精神镌刻在天山深处。

为增强代入感,宣讲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北疆红色数字展馆资源,带领在场师生“云参观”上述场馆的核心展区,将“坎土曼垦荒” 的艰辛、“雪地里巡边”的坚毅、“矿洞挖宝”的执着等抽象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画面,让听众深刻感悟“革命博物馆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内涵。

互动共鸣:让北疆红色精神入脑入心

宣讲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针对“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北疆红色基因”的提问,成员们结合实践经历回应:“在独库公路博物馆,我们听到了 168 名筑路烈士的故事 —— 四川籍战士被巨石压住时,临终前仍嘱咐‘炸开石头别影响施工’,还谎称‘工作不累、吃得很好’安慰父母。这让我们懂得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要像先辈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北疆发展,在农业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实践中践行初心。” 这番话语引发强烈共鸣。

2025 级刘佳程在分享感悟时表示:“石河子军垦前辈用炮弹壳种庄稼、魏德友爷爷60年如一日守边疆的故事,比课本描述更震撼。作为农大学子,我们要把这种‘白杨树般挺拔、红柳般坚韧’的精神用到作物育种、盐碱地改良等专业学习中,让青春在扎根北疆、服务农业中绽放光彩。” 现场学子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宣讲为契机,深入学习北疆红色历史,把红色精神转化为求知奋进的实际行动。

实践延伸:让新疆红色基因落地生根

此次宣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场馆研学 + 实践育人” 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实践团沿北疆红色脉络,先后走访可可托海阿依果孜矿洞、魏德友戍边陈列馆、独库博物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等 8 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阿勒泰边防一线记录戍边故事,在石河子团场追踪 “戈壁变粮仓” 的变迁,累计收集文物照片、口述史料、场馆讲解稿等红色素材 300 余件,其中包括 15 段军垦后代与戍边家属的访谈视频。

实践团在校区设立“北疆红色故事驿站”,通过 “戍边四件宝的故事”展板、“独库英烈家书”诵读会等特色形式,持续扩大北疆红色文化传播覆盖面。此次实践团指导老师管金玲表示,后续将推动 “红色宣讲 + 场馆研学” 深度融合,组织学子参与 “红色史料数字化”“兵团故事进校园” 等专项行动,让青年在 “讲好新疆红色故事”中深化家国情怀,在“践行红色精神”中锤炼担当本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